國家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正在為我國農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一系列的國家政策紅利的施行落地,使得未來農村會成為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鄉村振興的政策大禮包內容豐富,給農民指明了包括共享農場、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等各種形式的農業項目,為鄉村振興、農業發展提供了產業基礎。
加大產業振興的扶持力度,農民自然十分高興,但各對地怎樣實施落地措施,如何來實現鄉村振興的目的,他們同時又有些擔心。這是因為他們在過往農村發展方面是吃過一些虧,有過深刻教訓的,他們有話要說:
01,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些假大空的項目
這種事例很多,就以2016年年初國家提出的特色小鎮建設為例,出發點是為了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更好的保護和發揚地方特色產業的目的,國家從政策上和資金上加大支持力度。
很多地方為了得到這些好處,在實施的過程中就不因地制宜,盲目上項目搞變通,什么特色產業園、田園綜合體、體育基地等都往特色小鎮建設上靠,一時間全國特色小鎮建設如火如荼,很多地方還變相的搞成了房地產的圈地行動。
這就使得假大空項目大量出現,可謂是“特色小鎮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一時間特色小鎮建設泡沫盛行!
為此在2017年年末國家多部門不得不聯合下文對特色小鎮建設進行規范,實際上是變相叫停了這種無序混亂的局面。
這樣的結果只是富了一小部分不是農民的人,不僅浪費了幾年發展的時間,還浪費了大量資源,留下了不少亂尾項目。
02,要循序漸進,不能有一勞永逸的思想
以這幾年的一些地方的田園綜合體建設來說,雖然能結合部分鄉村的一些特色,但有的地方引進商業資本進駐時,攤子鋪得過快過大,急功近利,不能循序漸進,反而破壞了小而美的原生態田園風光。這樣的方式不僅大大推高了建設成本,而且沒有考慮市場消費能力,無法維持財務平衡和持續經營,一些田園綜合體最終黯然凋敝而破產。
這實際上是一種只重前期建設,輕后期運營管理,妄想一勞永逸,好大喜功的行為方式。
這樣的結果不僅使業主的投資受到損失,地方政府還產生了債務,還使很多商業資本不再敢于嘗試,失去了突破的勇氣和信心。
03,要有特色定位,政府不能大包大攬
一些地方特色不“特”,不能以人為本,政府往往大包大攬。
以一村一品建設為例,不少地方政府缺乏對當地包括自然地理條件、原有產業基礎、區位等要素的精細調研,盲目引進一些別的地方的產品,結果要么水土不服,要么不能充分優化配置當地產業資源,使得理想和現實成了“兩張皮”,最終勞民傷財,不了了之。
政府的合理引導和科學規劃是必要的,但農民畢竟是一方土地的主人,他們最了解本地的農業、農村,尊重他們的意愿、引導他們參與同樣不可或缺。
施行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的任何政策的實施都應從當地實際特點出發,尊重農民的意愿,積極引導他們參入,因為農民才是最終政策的受益者,這應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