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組數據顯示出廣州軌道交通產業正迎來黃金機遇期:
目前,廣州地鐵線網總里程達309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世界前十。到2020年,建成開通城市軌道交通里程超過520公里。
從全省來看,到2020年,鐵路運營總里程達5500公里,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2000公里。
作為國內第一個推動軌道交通裝備國產化的城市,廣州的軌道交通產業布局已覆蓋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并在車輛裝備制造、通信信號、機電控制、自動售檢票、扶梯屏蔽門、土建施工等產業領域的較多環節,都形成了本地的優勢企業。
日前,廣州市軌道交通龍頭企業發起成立廣州市軌道交通產業聯盟和產業投資發展基金。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群抱團和資本的助推,將推動廣州成為國內軌道交通高端咨詢服務、核心裝備制造和系統集成以及衍生增值服務的產業集聚地,將軌道交通產業打造成為千億級支柱產業。
1 整合資源▶▶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去年12月28日,廣州地鐵七號線開通試運營。這是國內首條搭載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信號系統的線路,其列車信號系統由廣州地鐵和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聯合研制,成功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具有通用化水平高、維護成本低、車地通信穩定可靠等特點。
七號線信號系統國產化,只是廣州地鐵近年來在自主創新道路上的一個縮影。去年7月31日,由廣州地鐵牽頭7家單位組建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安全與運維保障國家工程實驗室”正式啟動,成為了全國軌道交通行業中首個牽頭建設國家工程實驗室的企業。
就在不久之前的10月17日,由國家住建部立項,由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和廣州軌道交通建設監理有限公司主持、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廣東爆破工程有限公司等單位參與完成的《復合地層盾構施工隱蔽巖體環保爆破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科研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鑒定。
數據統計顯示,自2012年以來,廣州地鐵僅在運營管理技術方面開展科技創新項目900多項,獲國家專利授權40多項,完成1500多項進口備件、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為企業節約成本39.4億元。
在自身創新能力的基礎之上,廣州地鐵集團表示,將帶領聯盟成員單位,依托廣州地鐵等核心企業建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等高端技術研發機構,孵化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關鍵裝備研發企業或專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共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同時充分利用廣州市軌道交通市場機會,不斷培育壯大一批本地軌道交通專業設備制造與專業集成企業。
實際上,廣州作為國內第一個推動軌道交通裝備國產化的城市,經過多年的發展,其軌道交通產業布局已覆蓋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并在車輛裝備制造、通信信號、機電控制、自動售檢票、扶梯屏蔽門、土建施工等產業領域的較多環節,都形成了本地的優勢企業。
而作為行業龍頭,廣州地鐵集團在規劃設計、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知識服務和裝備制造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人才儲備,具備了打造覆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集成能力。
廣州地鐵透露,目前集團已經為國內外近40個城市提供了包括規劃設計、監理、咨詢培訓等在內的軌道交通專業服務,累計承接47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的總體總包設計,完成超過53條軌道交通線路的工可及勘察,超過200個軌道交通監理項目,超過64萬人/天的對外培訓總量,并成功中標海南三亞、華為松山湖、云南彌勒等地的有軌電車項目。
對外輸出業務在有效反哺本地建設運營業務的同時,也進一步帶動了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而聯盟的成立,將為各產業企業協同拓展提供緊密聯系的平臺。
廣州市軌道交通產業聯盟理事長、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建隆表示,產業聯盟將以廣州地鐵多年沉淀、行業領先的用戶體驗和系統集成能力為核心,以廣州本地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和運營市場為依托,形成行業優秀的企業集群,不斷通過科研創新和產品/服務集成,打造城市軌道交通整體綜合服務提供能力,借助資本的紐帶和市場化運作,在國內乃至國際軌道交通市場,創建“廣州智造”的行業第一品牌地位。
2 產業升級▶▶借力AI打造智能軌道交通
今年1月,廣州成為全國首個支持地鐵權限網“云支付”購票的城市,不僅為乘客創造了更高效、更便利的支付途徑,也意味著中國地鐵邁入了真正的非現金支付時代。而從9月26日起,廣州地鐵全線網支持通過銀聯手機閃付使用Apple Pay過閘,真正實現了“無卡一身輕”。
以上只是佳都科技的城市智能軌道項目給交通出行帶來的眾多改變之一。日后,廣州地鐵將有望實現人臉識別支付。只需將個人照片和羊城通、銀行卡等實名制綁定,就能“刷臉”進閘乘車。如今,佳都科技為廣州地鐵研發的人臉識別閘機已在測試階段。
事實上,與最近熱議的“刷臉”開手機、無人超市的“刷臉”支付等涉及的靜態識別支付技術不同,地鐵“刷臉”進閘則要實現動態識別支付,技術實現難度更大。
為此,公司研發團隊曾組織上千人模擬現場移動的情景,還設計了使用眼鏡、帽子、假發等場景,獲取人說話時的臉部運動和表情,在兩個月的時間里拍下數萬張運動模糊的照片,不斷針對應用場景優化數據。目前,佳都科技的靜態人臉識別技術識別率達到99.7%以上,動態人臉識別則從70%提高到80%以上。
智能化、數據化、平臺化是軌道交通行業的升級趨勢。早在2015年,佳都科技便通過引進中科院百人計劃、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7屆世界人臉識別大賽冠軍周曦博士,并與云從科技聯合開展人臉識別技術的深度應用,取得了巨大突破。今年,佳都還面向全球重金懸賞“大客流場景下非接觸式快速人體生物特征識別技術”,計劃與全球技術研發團隊協同開發,共同致力于人工智能深度應用。
如今,在軌道交通領域,佳都科技正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與城市軌道交通經營和運營的結合,對新一代站臺屏蔽門、移動支付售檢票系統、人臉識別+視頻監控等方案進行研發優化,探索從智能化建設向服務運營延伸的發展路徑。
作為聯盟的發起單位之一,佳都科技已成為國內同時掌握四大專業核心技術并擁有相應工程業績的系統集成及產品公司,具備機電總包的技術實力,業務覆蓋地鐵、城際鐵路、有軌電車、BRT等軌道交通領域,并以廣州、武漢、成都、青島、天津為根據地,向全國輻射超過17個城市,形成全國性的城市軌道交通業務分布,并逐步形成規模效應。
佳都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發揮龍頭骨干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聯合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和相關科研院所、產業基金,在研發制造、生產服務、市場開拓等方面加強協同合作。通過產業鏈垂直整合和創新資源優化組合,做強產業鏈,做大產業增量,凝聚形成“走出去”的巨大合力,努力將廣州打造成為國內軌道交通高端咨詢服務、核心裝備制造和系統集成以及衍生增值服務的產業聚集地。
3 資本紐帶▶▶百億基金撬動千億產業
除了通過產業聯盟整合產業資源,推動產業發展,廣州還將借助資本紐帶作用,助力產業做大做強。作為主發起人和基金管理人,廣州基金攜手廣州地鐵、萬寶集團、建筑集團、廣日股份、白云區基金管理公司、白云電氣集團等共同發起設立廣州軌道交通產業投資發展基金。
基金總規模100億元,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基金之一。截至目前,已成功募集首期出資約20億元,儲備優質項目68個。“基金將立足廣州,面向華南,輻射全國,通過整合軌道交通產業優質資源,助力廣州將軌道交通產業打造成為千億級支柱產業。”廣州基金董事長韓穎說,此舉體現了廣州基金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回歸產業發展主線、鑒定為廣州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服務的決心。
具體來說,基金將在促進完善產業鏈、促進突破技術鏈、促進龍頭企業發展、促進投資企業落戶廣州等方面發揮作用。據韓穎介紹,基金將積極布局軌道交通全產業鏈,力爭投資上下游優質項目100個,支持廣州做大做強軌道交通產業集群。
同時,基金將對地鐵國家工程實驗室孵化的項目重點提供資本支持,培育20家以上代表軌交行業先進技術水平的創新企業,支持地鐵國家工程實驗室成為行業協同創新、產業孵化的標桿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還將通過“PE+上市公司”的模式,培育壯大10家以上產值在30億-50億元的軌交上市公司,支持其成為代表廣州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領軍企業。
韓穎表示,基金還將積極發揮資本紐帶作用,支持優質企業落戶廣州。對于控股的投資企業,原則上引導其遷址廣州并落戶白云裝備產業園;對于參股的投資企業,積極引導其在廣州設立子公司及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