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天下安”。縣域,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其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直接關乎國家發展全局。隨著“十五五”規劃的腳步漸近,縣域農業農村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農業農村,這一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承載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實現全民共同富裕的重任。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如何精準把握機遇,推動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們立足國家戰略高度,結合地方實踐探索,深入剖析“十五五”時期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核心任務,提煉出七大關鍵領域,旨在為縣域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提供科學指引。

守護糧食安全:穩固基石,全鏈條增效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壓艙石。“十五五”期間,縣域需將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構建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鏈條管理體系,實現糧食安全與效益提升的雙贏。
穩面積,提產能:夯實糧食生產根基
嚴守耕地紅線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非農化”“非糧化”,確保耕地數量不減、質量提升。
建設高標準農田
加大投入,提升農田基礎設施,打造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糧田,增強糧食生產能力。
激發種糧積極性
完善政策支持體系,通過補貼、保險、價格保護等措施,保障農民種糧收益,讓農民種糧有錢掙、得實惠。強儲備,暢流通:構建糧食安全防線
完善儲備體系
優化儲備布局,提升儲備庫容和應急保障能力,確保關鍵時刻調得動、用得上。
升級流通設施
加強糧食倉儲、物流、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損耗和成本,讓糧食流通更順暢、更高效。全鏈條,減損耗:向每一粒糧食要效益
推廣節糧技術
在糧食生產、收獲、儲存、加工、消費等各環節,普及先進技術和設備,減少產后損失和加工浪費。
培育節糧風尚
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公眾樹立節約意識,踐行“光盤行動”,讓節糧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創新引領未來: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變革
新質生產力是農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十五五”期間,縣域農業需主動擁抱新質生產力,實現質與量的雙重突破。
重塑生產方式
加速機械化、智能化
引進智能農機設備,推廣智能化管理系統,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踐行綠色生產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綠色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保護耕地質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創新產業形態
發展智慧農業、精準農業
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農業生產環境實時監測與精準調控系統,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
培育創意農業新業態
發展農業電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附加值。
“十五五”期間,縣域農業需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與產業形態創新,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
“十五五”期間,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成為縣域經濟提質增效的核心引擎。需立足市場需求,依托區域特色,打造差異化、融合化的鄉村產業生態。
優化農業產業布局
立足縣域資源稟賦,科學規劃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如山區發展林下經濟、平原地區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動“一縣一業”“一鎮一特”格局。同步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質量追溯體系,以品質塑造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重點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主體。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技能培訓等政策組合拳,支持其開展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鼓勵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電商銷售等業態,帶動小農戶融入現代產業體系。
推進三產深度融合
以“農業+”模式拓展產業邊界,打造全產業鏈增值體系。一產向二產延伸,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發展預制菜、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向三產滲透,挖掘鄉村生態、文化價值,發展研學旅行、農事體驗、康養度假等新業態。通過產業融合,構建“接二連三”的鄉村產業矩陣,讓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構建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十五五”期間,縣域需以區域協同與城鄉融合為雙輪驅動,重塑空間發展格局。
實施村莊分類整治
立足人口流動規律,科學劃分村莊類型,實施差異化發展策略。對集聚提升類村莊,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承載能力;對城郊融合類村莊,推動與城市功能銜接,承接產業轉移;對特色保護類村莊,強化風貌管控,發展特色文旅,避免“千村一面”。
深化城鄉融合發展
破除城鄉二元分割,構建要素雙向流動機制。一方面,推動城市資金、技術、人才下鄉,通過“鄉賢回歸”“企業下鄉”等工程,激活鄉村資源;另一方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推進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均衡配置,讓農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服務,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構建跨區域協同機制
強化縣域間合作,打破行政壁壘,探索“飛地經濟”“產業聯盟”等模式。聯合打造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共建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實現技術共享、市場共建;協同開展鄉村旅游線路開發、品牌推廣,形成區域聯動效應,釋放協同發展紅利。
優化農村公共服務 夯實共同富裕基石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共同富裕的關鍵抓手。“十五五”期間,縣域需將公共服務均衡化作為民生工程重中之重,持續加大資源傾斜力度,織密農村社會保障網絡。
推動教育醫療資源下沉
聚焦“一老一小”需求,實施農村教育醫療雙提升計劃。硬件方面,推進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配備智慧教室、實驗室等現代化教學設施;軟件層面,通過教師輪崗交流、醫聯體共建等機制,引入優質師資和醫療團隊。同步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兜底”。
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網
健全農村社會保險制度,探索“基本醫保+商業補充保險”雙保障模式,筑牢因病返貧防線。針對特殊群體,完善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梯度式救助體系,推廣“物質+服務”救助新方式。創新養老服務供給,建設村級互助養老中心,開發智能穿戴設備實時監測老人健康,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激活鄉村文化治理動能
以數字化賦能公共服務創新,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整合社保、醫保、民政等事項實現“一網通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同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建設鄉村數字圖書館、非遺傳承基地,開展“文化下鄉”“全民閱讀”等活動,用精神文化滋養鄉村振興之魂。
結語
縣域農業現代化,是關乎國家根基穩固的生存命題,而非可有可無的選擇。“十五五”的征程已然開啟,唯有將規劃藍圖轉化為腳踏實地的施工圖,方能在新時代城鄉競合中搶占先機。
縣域需以新質生產力為筆,以科技創新為墨,勾勒出現代鄉村產業的壯闊畫卷:以機械化、智能化重塑生產方式,以綠色化、精準化守護耕地命脈,以全產業鏈增值拓寬價值邊界。農業轉型、農村繁榮、農民增收,三重目標環環相扣,需以系統思維破題,以改革創新落子。
藍圖繪就,重在執行。縣域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統籌資源、創新機制、嚴督實評,確保每一項任務落地生根。唯有如此,方能夯實“三農”壓艙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筑牢根基,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