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發展環境復雜多變,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各類風險挑戰交織疊加。為應對新形勢、把握新機遇,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特構建這套涵蓋多維度的系統性策略體系。
從政策機制突破到規劃方法論革命,從產業與生產力硬仗到企業實戰任務,再到風險防控底線,全方位、多層次布局,旨在破除發展瓶頸、激發創新活力、筑牢安全屏障,為實現長遠發展目標提供堅實支撐和行動指引。
一、政策機制突破(8 項)
政策包 + 工程包雙軌協同
全面梳理現有稅收優惠政策,針對不同行業、企業規模細化優惠細則,確保精準惠及各類市場主體。加快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明確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產權保護、融資支持等方面的權益。同時,建立重大項目動態管理庫,對項目從立項、建設到投產進行全流程跟蹤服務,推動政策與項目緊密結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民生政策實效性硬約束
設立就業質量評估指標體系,不僅關注就業數量,更重視就業穩定性、薪資待遇和職業發展空間。建立收入分配動態監測機制,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和社會保障待遇。對于托育和養老服務,制定嚴格的服務質量標準和監管辦法,定期開展服務質量評估,并向社會公開評估結果,確保民生政策真正落地,惠及民眾。
考核機制質變
構建以質量為核心的考核指標體系,例如在經濟領域,考核單位 GDP 的創新含量、資源利用效率、環境影響等指標;在社會領域,關注教育質量提升、醫療服務滿意度等。延長考核周期,將中長期目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重點,避免短期行為。建立完善的容錯機制,明確創新失敗的免責范圍和條件,鼓勵干部積極探索創新。
地方政府精準定位
浙江圍繞共同富裕目標,深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扶持力度,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山西以能源轉型為核心,大力發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提高煤炭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培育新能源產業,構建多元化能源體系,推動經濟綠色轉型。
混合所有制深化
鼓勵國有資本通過投資入股、聯合投資等方式,向非全資企業滲透,優化股權結構。建立健全國有資本收益分享和風險共擔機制,明確國有股東與其他股東的權利義務。加強對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治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政策工具數字化監測
搭建政策工具數字化監測平臺,整合各部門數據資源,實現政策執行數據的實時采集、分析和反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政策執行效果進行精準評估,及時發現偏差并調整優化。設定全流程誤差率控制目標,通過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確保政策執行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央企 / 國企綁定地方貢獻
制定央企、國企地方貢獻考核指標體系,將 GDP 增長貢獻、就業崗位創造數量和質量、科技創新投入和成果轉化等指標納入考核范圍,與企業負責人績效掛鉤。建立央企、國企與地方政府的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共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鼓勵央企、國企參與地方重大項目建設和民生工程,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民生支出剛性化
建立民生支出預算穩定增長機制,確保托育、養老等普惠性服務供給資金足額納入財政預算。加強對民生資金的監管,建立資金使用全過程監督機制,防止資金挪用、截留。定期對民生支出項目進行績效評價,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保障民生服務的質量和可持續性 。
二、規劃方法論革命(7 項)
情景規劃替代線性預測
組織多領域專家團隊,針對戰爭、能源危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等極端情境,制定詳細的應對預案。對不同情境下的經濟、社會、環境等發展趨勢進行模擬分析,為規劃提供多角度參考。定期更新情景假設和分析結果,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
規劃周期前移 6-9 個月
提前啟動規劃編制工作,組建專業的規劃前期研究小組,深入開展調研分析。充分考慮政策制定、項目論證、審批等環節所需時間,預留足夠的壓力測試窗口。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對規劃草案進行多輪論證和優化。
六方共編機制
建立部委、地方政府、央企、頭部民企、智庫和算法團隊共同參與的規劃編制工作小組,明確各方職責和任務。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加強信息溝通和協作配合。部委負責把握國家戰略方向和宏觀政策;地方政府提供區域發展實際情況和需求;央企和頭部民企從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角度提出建議;智庫發揮專業研究優勢,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算法團隊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和趨勢預測 。
國家級數字沙盤推演
搭建國家級數字沙盤平臺,整合政策、經濟、社會、能源等多領域數據,建立綜合分析模型。通過模擬不同政策和發展路徑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對規劃方案進行推演和評估。邀請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代表等參與沙盤推演,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優化規劃方案。
社會化意見高頻征集
建設國家級規劃意見征集平臺,通過問卷調查、在線訪談、聽證會等形式,廣泛征求民眾意見。根據規劃編制進度,分階段開展多輪意見征集活動,確保民眾充分參與。對征集到的意見進行分類整理、分析研究,將合理建議充分納入規劃內容。
動態適應百年變局加速期
在規劃中設置彈性目標和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國際形勢、科技發展、市場變化等因素,及時調整規劃目標和任務。加強對外部環境的監測和分析,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提前制定應對策略。保持規劃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確保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雙層架構規劃
制定五年行動方案,明確各年度具體目標、任務和措施,確保規劃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同時,錨定 2035 遠景目標,從戰略層面指導五年行動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加強兩者之間的銜接和協調,形成有機整體,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奠定基礎。
三、產業與生產力硬仗(20 項)
新質生產力核心
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的投入,建立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機制。完善科研評價體系,注重科研成果的質量和實際應用價值。加強科研人才培養和引進,打造高水平科研團隊。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
未來產業卡位戰
設立未來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 AI、量子、氫能、生物技術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建立未來產業風險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對沖高失敗率風險。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全球未來產業競爭與合作,提升我國在相關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國企三級火箭布局
傳統產業方面,推動能源、基建等國企加強技術改造和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確保穩定的現金流;戰新產業領域,加大對新能源、高端裝備等國企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未來產業方向,鼓勵國企設立研發機構,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前瞻性技術研究,搶占專利高地 。
產業梯度嚴防斷層
建立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支持體系,加大對概念驗證、工程化、場景測試等環節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加強技術轉移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鼓勵企業建立產業生態鏈,促進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破解 “死亡谷效應”。
產業鏈自主可控
制定產業鏈強鏈補鏈行動計劃,明確重點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和短板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和政策支持。培育產業鏈生態主導企業,發揮其引領帶動作用,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管理,建立重要物資儲備和應急保障機制,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央企出海死命令
制定央企出海戰略規劃,明確國際標準制定目標和任務。加強央企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的運營和管理能力。支持央企通過并購、合作等方式,整合全球資源,提升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建立央企出海風險防控機制,加強對政治、經濟、法律等風險的評估和應對。
場景合作破局
在醫療領域,開放醫療機構臨床數據,支持企業開展醫療人工智能、遠程醫療等技術研發和應用;教育領域,推動學校與企業合作,開展在線教育、智慧校園等場景應用;能源領域,鼓勵能源企業與科技企業合作,開展智能電網、新能源儲能等示范項目建設。
浙江共同富裕試點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加強公共服務供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完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縮小城鄉、區域和群體之間的差距 。
人口結構危機應對
實施積極的生育政策,完善生育支持體系,包括生育補貼、稅收優惠、托育服務等。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推進老年產業發展,開發適合老年人的產品和服務,挖掘老年消費市場潛力。
科技突圍戰
制定半導體、光刻機等 “卡脖子” 技術清單,設立國家專項研發基金,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和應用。
能源安全底線
制定霍爾木茲海峽封閉等極端情況下的應急預案,加強國內能源儲備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提高清潔能源占比,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加強能源國際合作,拓展能源進口渠道,保障能源供應安全。
碳目標倒逼轉型
對高耗能產業實施強制性綠色改造,制定嚴格的能耗和碳排放標準,加強監管執法。加大對綠色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支持力度,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和設備。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完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發揮市場在碳減排中的作用。
數據要素市場化
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要素交易平臺,制定數據交易規則和標準,規范數據交易行為。完善數據產權制度,明確數據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建立數據安全管理體系,保障數據要素市場健康發展。
區域產業防同質化
建立區域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加強區域間產業規劃的溝通和協調。制定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嚴格限制新能源、半導體等領域的重復建設。引導各地區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實現差異化發展。
國企風險對沖三招
鼓勵國企在關鍵技術領域采取多技術路線研發策略,降低技術風險;加強與政府部門溝通協調,爭取政策補貼支持,并將補貼與企業創新和產業發展目標掛鉤;通過與政府合作,獲取特定場景的運營權,形成場景壟斷優勢,保障企業穩定發展 。
軍民融合深化
建立軍工技術民用化項目庫,定期發布項目信息,促進軍工技術向民用領域轉移轉化。加強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吸引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入駐。設立軍民融合產業投資基金,支持軍民融合項目發展。
數字實體經濟融合
在 5G 礦山領域,推動礦山企業與通信運營商合作,建設 5G 網絡,實現礦山設備遠程監控、無人開采等應用;自動駕駛港口方面,支持港口企業與科技企業合作,開展自動駕駛集裝箱卡車、智能裝卸設備等應用示范,提高港口運營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糧食安全新防線
加大鹽堿地改造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制定鹽堿地改造規劃,提高鹽堿地利用率。加強跨國農業供應鏈建設,與糧食生產大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海外糧食生產基地和倉儲物流設施,保障糧食供應安全。
供應鏈韌性加固
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建立區域性供應鏈備份網絡,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產業合作和貿易往來。鼓勵企業在供應鏈關鍵環節布局備份產能和供應商,提高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建立供應鏈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供應鏈風險的監測和評估。
未來產業五階段攻堅
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鼓勵科研人員發表高水平論文,提升我國在未來產業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加強專利申請和保護,提高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和質量;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概念驗證和工程樣機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產業生態鏈,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
四、企業實戰任務(10 項)
頭部企業綁定地方指標
省屬國企制定詳細的地方貢獻計劃,明確在屬地 GDP 貢獻、產業帶動、就業創造等方面的目標和措施。建立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機制,定期匯報企業發展情況和地方貢獻成果。加強企業自身建設,提高運營效率和創新能力,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前瞻性覆蓋
在制定 “十五五” 規劃的同時,啟動 “十六五” 產業孵化研究,提前布局未來產業。設立專門的戰略研究部門或團隊,跟蹤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變化,為企業長遠發展提供戰略指導。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
未來產業三策略擇一
技術領先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高水平研發團隊,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未來產業賽道;平臺運營型企業搭建產業平臺,吸引上下游企業和創新資源集聚,構建產業生態,實現互利共贏;場景壟斷型企業加強與政府合作,獲取特定場景運營權,通過技術創新和服務優化,鞏固場景壟斷優勢 。
承接國家實驗室轉化
建立與國家實驗室的對接機制,及時獲取科研成果信息。設立專門的成果轉化部門或團隊,負責成果轉化的技術評估、市場調研和產業化實施。加大對成果轉化的資金投入,完善激勵機制,提高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專利標準絞殺戰
制定專利戰略,明確專利申請目標和重點領域,加強專利布局。建立專利管理和運營體系,提高專利質量和運用效率。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爭取在未來產業領域掌握更多話語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人才紅利轉向創新紅利
加大研發投入,確保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超過 8%。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高端創新人才。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混改深化
在引入戰略投資者時,注重技術互補和產業協同,選擇在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具有優勢的企業作為合作伙伴。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加強對混改企業的監督和管理,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動態賽道評估機制
建立季度技術掃描團隊,跟蹤行業技術發展動態,及時發現技術替代風險。制定賽道評估指標體系,對企業所處賽道的市場前景、競爭態勢、技術趨勢等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和業務布局。
創新考核一票否決
建立創新考核指標體系,將研發投入、專利申請、新產品開發等指標納入考核范圍。明確管理層晉升與研發成果的掛鉤關系,對創新表現優秀的管理層給予獎勵,對創新不力的實行一票否決。營造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激發員工創新積極性。
民企鏈主培育
制定民企鏈主培育計劃,選擇具有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引導民企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創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鼓勵民企整合產業鏈資源,發揮鏈主引領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 。
五、風險防控底線(5 項)
金融委 + 科技委雙線監管
金融委加強對金融市場的宏觀審慎監管,建立健全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處置機制。科技委強化對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防范創新泡沫。加強兩者之間的協調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和聯合監管機制,防止金融風險與科技創新風險相互傳導。
地緣政治紅線
針對能源通道受阻、芯片斷供、糧食禁運等潛在風險,制定詳細的風險評估報告和應對預案。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通過外交手段和多邊機制,維護我國在關鍵領域的利益。建立戰略資源儲備體系,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數據主權保衛戰
制定跨境數據流分類管制清單,明確不同類型數據的跨境流動規則和審批程序。加強數據安全技術研發和應用,建立數據加密、訪問控制、數據備份等安全防護措施。完善數據安全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打擊數據泄露和濫用等違法行為。
重大基礎設施韌性
對電網、通訊網絡等重大基礎設施進行全面評估,識別薄弱環節和潛在風險。制定基礎設施加固和改造計劃,提高其抗極端攻擊能力。建立應急保障機制,配備應急電源、備用通信設備等,確保在突發事件下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行。
人口塌方預警
建立生育率監測預警系統,對生育率低于 1.0 的區域進行重點監測。制定產業疏散和調整計劃,引導相關產業向人口結構合理地區轉移。加大對人口較少地區的政策支持,鼓勵生育,吸引人才回流,促進區域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