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物經濟發展情況
一是我國生物經濟增長迅速。數據顯示,2015 年我國生物產業規模超過 3.5 萬億元,2020 年達 8 萬億至 10 萬億元,2030 年將達到40 萬億元,成為未來經濟的新增長點。在生物產業中,生物醫藥領域集聚態勢明顯且發展迅猛,全國 168 個高新區,擁有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的有 67 個,將生物醫藥產業列為第一產業的園區超過 50 個。2017—2019 年,我國生物醫藥園區產值年均增速達 11%,其中 2020 年生物園區產值達 2.5 萬億元。
二是生物經濟賽道呈現“三足鼎立”之勢,川渝發展勢頭強勁。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國內各地積極布局生物醫藥新賽道,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占據主導地位,呈現“三足鼎立”之勢。其中,長三角區域,上海生物經濟聚焦在抗體藥物、新型疫苗、蛋白和多肽類等方面,已擁有復宏漢霖、張江生物等一批獨角獸企業,2020 年上海生物醫藥從業人員超過 24 萬,院士、長江學者等高端人才和創新藥人才占全國的比重為 1/4,全球排名前 20 的藥企中,有 17 家將中國總部設在上海,14 家將研發總部或創新中心設在上海;江蘇則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獨領風騷,呈現集群式爆發,擁有恒瑞醫藥、豪森藥業、正大天晴等實力強勁的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維持在 8% 以上,這 3家企業包攬“中國醫藥研發產品線最佳工業企業”榜單前三強。在珠三角區域,廣州生物醫藥企業達 5500 多家,數量位居全國第 3,其中白云山、達安基因、萬孚生物等醫藥上市公司市值過百億元;深圳在基因檢測、生物信息、醫學影像等細分領域具有領先優勢,培育了華大基因、邁瑞醫療等一批細分專業自主創新的龍頭企業。在環渤海區域,山東醫藥制造業規上企業數量達 761 家,上市企業 54 家,擁有齊魯制藥等 13 家全國百強藥企,數量穩居全國第1;而北京匯聚了北京諾華、拜耳醫藥保健、賽諾菲(北京)等 14 家全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醫藥領域上市公司達 163 家;天津擁有 5 家醫藥工業百強企業,醫藥領域上市公司 33 家,擁有漢康醫藥、賽諾醫療、康希諾生物等一大批規模科技型企業。川渝地區在以成都為核心的“一核兩帶”醫藥產業發展格局輻射帶動下,四川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四川科倫、成都地奧、麥克生物等 11 家企業入選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成都生物醫藥產業高新區綜合競爭力躍居全國第 6 位。

三是生物經濟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全國各地在發展生物經濟的同時,積極加強頂層設計,推動生物產業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如廣東逐漸形成以廣州、深圳為核心,資源集聚于廣州國際生物島、深圳坪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珠海金灣生物醫藥產業園、中山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等地的空間格局。浙江則積極謀劃“一核四基地”空間格局,以杭州醫藥港為重點,建設寧波、臺州、金華、紹興四大生物經濟產業基地。山東已構筑“三核三帶多點”的格局,以濟南、青島、煙臺三核為引領,集聚藍色海洋健康帶、運河養生健康產業帶與魯中南山區健康產業帶,濰坊、泰安、威海、臨沂等多點支撐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上海已形成以張江為核心,以金山、奉賢、徐匯等園區為重點的“聚焦張江、一核多點”空間格局。北京形成“中關村生命園、亦莊生物醫藥產業園和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等集聚區,逐步打造“北部基礎研發、南部高端制造”的空間格局。
福建省生物經濟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福建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擁有3700多公里的海岸線,預計2020年將實現海洋生產總值約1.15萬億元。同時,福建的道地中藥材全國知名,全省85個縣(市、區)共收集藥用物種3606種,已規范保存道地、優質、特有藥材種質資源300種,擁有眾多優秀中成藥品牌,如漳州片仔癀、廈門八寶丹、新癀片、泉州(龍巖)萬應茶、泉州賽霉安、三明痛血康膠囊、永春養脾散、老范志神曲等。從各地市發展來看,目前廈門、福州發展有一定基礎。廈門以海滄區為核心建設廈門生物醫藥港,已初步形成“一十百千”的產業發展格局,擁有未名生物、特寶生物、萬泰滄海等一批知名企業。福州市依托高新區與倉山金山工業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截至2019年底,生物醫藥企業超過150家,重點聚焦生物檢測和生物治療、化學藥品與原料藥制造、特色中藥及其現代化、醫療器械等領域,實現產值約150億元。
(二)存在問題
與國內其他省市相比,福建生物經濟發展存在起點低、研發創新不足、格局“小、亂、散”等問題,遠未達到國際上以集約化大企業、大品牌為主導的格局。
一是從產業規模看,差距明顯,僅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2020年,江蘇、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均超6000億元。2019年山東醫藥制造業總產值已超4520億元,浙江、安徽生物醫藥產值規模也均達到千億級。而2020年福建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初步統計僅有450億元。
二是從企業規模看,福建的領軍型生物科技龍頭企業存在數量少且體量不夠大、輻射帶動作用不足等現象。長三角生物醫藥龍頭企業在國內優勢顯著,截至2020年12月31日,科創板上市申報的64家生物醫藥企業中,上海15家,江蘇14家,北京9家,四川4家,福建僅有特寶生物1家;同時,中國醫藥生物行業上市企業市值排名前20榜單中,福建僅有片仔癀1家。
三是從研發機構看,福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發實力也遠遠落后于北京、上海、江蘇等地。全省985高校僅廈門大學1所,211高校僅2所;而北京聚集了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312家,集聚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重點高校,是國內生物技術與醫藥科技領域人才最為集中的區域;上海有985高校4所,211高校9所,匯聚了中科院蛋白質中心、上海藥物研究所和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下屬的研究機構,以及諾華、羅氏、輝瑞等頂尖藥企的研發中心;江蘇有985高校2所,211高校10所,另外中科院在蘇州的載體機構有34家,占中科院在全國布局的20%以上,集聚各類人才5000多人,形成“中科院效應”。
四是從營商環境看,伴隨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福建醫藥與醫療器械審評審批量大幅增加,當前醫療器械審評審批不便,審批效率相對不足,部分企業不得不前往廣東、上海等審批便利的省市申報醫療器械產品,以加快產品上市速度;同時儀器設備檢測能力不足,缺乏優質的第三方檢測公司,檢驗檢測能力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嚴重制約了醫療器械產業發展。(作者:陳德金?林君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