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31.5%,雖增長勢頭明顯,但遠低于發達國家約50%的水平,且在結構上仍以傳統領域為主,現代服務業占比偏低、對經濟增長貢獻不足,同時面臨研發設計自主化程度低、物流成本占比高、高端商務服務被國際壟斷、中小企業供應鏈數字化滯后、創新轉化環節薄弱等多重挑戰。為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文章深入剖析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總體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立健全投入增長機制、提升研發設計服務能級、構建“樞紐+網絡”現代供應鏈管理體系、深化“制造+服務”產業鏈協同等一系列破局之策。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火如荼、中美競爭愈演愈烈,生產性服務業是決定先進制造業“主戰場”國際競爭力的“隱形戰線”。
同時,我國傳統動力產業支撐經濟增長的動能漸失,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助推新型工業化發展,并驅動我國走向經濟高質量發展軌道的必然要求。
為此,需要首先摸清當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因應施策。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總體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和GDP比重仍然較小,但增長勢頭明顯。
2022年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約52.8%,六大門類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為31.5%,占服務業比重為59.1%。2024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達到76.6萬億元,比2023年增長5%,占GDP比重已達56.7%,對GDP的貢獻率為56.2%,對GDP增長的拉動為2.8個百分點。
然而,從發達國家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普遍占70%以上的特征來看,其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約占GDP的50%。如2024年美國服務業增加值約23.88萬億美元,占GDP比重約81.9%,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達56%以上。
從結構上看,我國GDP中占比最高的三類生產性服務業分別為批發和零售業(約9.7%),金融業(約7.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約4.2%),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約4.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約3.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約2.5%)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占比較小。如果按小統計口徑并剔除面向消費者的零售、郵政快遞和消費者金融等部分,則不難判斷,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必然更小,僅占GDP的15%-20%。
從增加值增速上看,2024年我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長10.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7.0%,住宿和餐飲業增長6.4%,金融業增長5.6%,批發和零售業增長5.5%,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長滯后,但增長勢頭有所改善。
二、我國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低,但引領作用逐漸增強。
相關研究表明,2015-2019年間,以總生產可能性邊界法核算的我國GDP年均增長率約達6.8%,生產性服務業對GDP年均增長的貢獻約占37%,占第三產業總體貢獻的59.6%。
其中,對GDP年均增長貢獻最大的三類生產性服務業分別為批發和零售業(約占10%),金融業(約占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約占7%),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分別為5%、4%、3%,貢獻份額相對較小。
2024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共拉動服務業增加值增長2.3個百分點,為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和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我國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投入增長機制不健全,同時制造業對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潛在需求巨大。
從要素投入看,我國生產性服務業新型資本物化過程中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投入不足,對經濟增長貢獻較低。
根據相關研究的經驗證據,2001—2019年間,生產性服務業的資本投入增速普遍較高;在勞動投入增速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速約為14%,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速約為12%,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約為10%,其他三類生產性服務業勞動投入增速較小。
在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構成中,計算機軟件、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設備和R&D投入所形成的新型資本,對GDP增長的貢獻僅為1%,占比份額為12%。其中,計算機軟件的貢獻份額為6.5%,ICT設備的貢獻份額僅為3.4%,R&D貢獻份額僅為2.1%。
從產業關聯看,根據相關研究及OECD-ICIO數據,2020年制造業部門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完全消耗系數為14.591,較2010年增長2.434;直接消耗系數為4.133,較2010年增長0.615。其中,高技術制造業部門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消耗系數遠高于中低技術制造業部門。
同時,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間接消耗增速明顯快于直接消耗,表明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依賴加深,尤其是高技術制造業部門對生產性服務業的依賴程度更加明顯。
然而,2018年全國投入產出表數據顯示,作為中間投入的生產性服務業規模約26.89萬億元,用于制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中間投入占比僅約28.1%,制造業發展中生產性服務投入嚴重不足。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細分行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研發投入持續增長但基礎研究不足,研發設計產業初具規模,但高端研發設計自主程度較低。
一是202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R&D經費支出達6960.2億元,同比增長95.6%,占制造業R&D經費的34.6%,但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比重不足7%(發達國家普遍15%以上)。
二是高端研發設計行業在北京、長三角、粵港澳等制造業發展高地已形成一定的集聚效應,專業化能力提升,但高端研發設計企業服務能級不足,設計和生產環節協同度不高,工業設計服務依賴進口技術。
比如CAD、CAE、CAM、EDA等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行業,我國國產化率僅為5%,且主要應用于工業機理簡單、系統功能單一、行業復雜度低的領域,而法國達索、德國西門子、美國Autodesk等國際廠商在我國的市占率達90%以上。
二、我國物流基礎設施規模全球領先,社會物流總額增速穩中有升,但物流行業存在單位貨物物流成本較低、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較高的結構性矛盾。
我國單位貨物的國內物流成本(8%)處于全球較低水平,噸公里物流成本遠低于美日等國,全社會物流成本總體上呈穩步下降態勢。但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仍高達14.1%,仍明顯高于發達國家。
這一方面是由我國產業結構決定的,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陸路運輸占比較高,而航空運輸以及運輸的倉儲和配套支持發展水平不足。
三、我國商務服務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各領域數字化水平穩步提高,但高端商務服務方面短板突出、部分高端商務服務仍然被國際機構壟斷。
一是我國商務服務業與制造業相互融合趨勢明顯,商務服務業向大城市集聚,趨向規模化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行業全球領先,消費電商、產業電商和絲路電商協同發展勢頭突出,商務各領域向高質量和數字化加快轉型。
二是法律服務行業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1500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820.4億元,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業務類型豐富,數智化賦能效果明顯,但在涉外法律服務方面短板突出。
三是會計服務行業需求規模持續增長,數字化業務水平提升明顯,基本形成了以“四大”外資會計師事務所為行業領軍者、“八大”內資會計事務所為業內標桿的競爭格局。四是商務咨詢領域,本土機構規模相對小而散,與國際商務咨詢機構(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微軟、IBM、甲骨文、埃森哲等IT咨詢服務提供商)的服務能級仍存在較大差距。
四、我國供應鏈管理服務業已形成龍頭引領模式,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面向中小企業的數字化進程緩慢、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一是我國供應鏈管理服務已基本形成頭部企業引領全球布局模式,以華為、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已基本建立覆蓋全球的供應鏈體系。
二是我國供應鏈管理服務市場規模約2.9萬億元(2024年),2025年有望達到3.25萬億元。從細分市場看,我國供應鏈交易服務規模約6879億元,供應鏈物流服務規模約20471億元,供應鏈金融及其他服務規模僅1650億元。
三是我國超六成中小企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處于早期階段,數智化水平較高的中小企業占比僅3.2%,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率只有20%。四是供應鏈金融滲透率仍然較低,供應鏈金融服務市場規模占供應鏈管理服務市場規模不足6%,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五、我國科技服務業在發揮連接科技發現和科技應用之間“創新裂隙”的橋梁作用已有所改善,但在檢驗檢測認證、概念驗證與小試中試等重點環節仍存在較大短板。
一是在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領域,市場主體規模增長顯著,市場潛在需求規模巨大,行業市場化程度提升,但小微型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多,服務同質化競爭嚴重,服務半徑小、能級弱,行業發展存在明顯的“馬太效應”,部分領域的檢測標準和認證體系與國際接軌程度不夠,國際認可度低,引領國際標準能力欠缺。
二是在概念驗證和小試中試服務領域,雖已探索出高校概念驗證中心模式、社會第三方非營利機構模式、大學技術轉移辦公室模式、生態型創新網絡組織模式、市場自發成長模式、依托龍頭企業或新型研發機構自建模式等幾種典型模式,在新材料、合成生物等前沿領域的中試熟化平臺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這些載體平臺往往因其自身能力有限而缺乏明確的發展方向和產業重點,且多元化、可持續的運營經費支撐不足,缺乏既懂技術又懂產業、工程、法律、經紀、金融、市場轉化等方面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缺乏對知識產權商業化的全流程管理。
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以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新動力產業的投入增長機制。
一是加強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技術資本投入,構建高階人才供應鏈,建立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市場化定價體系。
二是創新財稅制度、所有權制度和激勵分配制度,升級財稅金融扶持工具鏈。三是強化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通過擴大關聯產業部門對生產性服務業的中間需求,緩解終端需求收縮的傳導效應。
二、實施專項行動,著力提升研發設計服務能級。
一是設立生產性服務業基礎研究引導基金,提升制造業龍頭企業在工業軟件、高端裝備等領域的研發支出加計扣除比例,重點突破研發設計領域“卡脖子”技術。
二是推行“鏈主企業+高校院所+產業基金”創新聯合體模式,在長三角、粵港澳等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國家級工業設計研究院,搭建全場景協同設計仿真驗證平臺。
三是建立高端工業軟件應用適配補償機制,加速形成“研發—迭代—應用”閉環生態。
三、構建“樞紐+網絡”現代供應鏈管理體系,推動全產業鏈降本增效。
一是推進國家供應鏈綜合樞紐補鏈強鏈,打造多個全國空鐵水陸多式聯運示范區,對樞紐數智化改造項目按投資額給予一定比例補助。
二是實施“百萬中小企業上云”計劃,搭建基于產業互聯網的供應鏈協同平臺,按照企業接入平臺數據量實行階梯式補貼,推動采購、庫存、生產數據實時聯通。
三是以電子倉單質押為突破口建立全國性供應鏈融資平臺,制定供應鏈金融數據共享標準,對中小微企業供應鏈融資利息給予貼息,提升供應鏈金融滲透率。
四、深化“制造+服務”產業鏈協同布局,打造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生態圈。
一是在國家級經開區試點設立“先進制造業服務化創新特區”,支持工業設計、檢驗檢測認證、小試中試等生產性服務企業優先入駐制造業園區。
二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組建跨行業標準創新聯合體,主導參與國際檢驗檢測認證標準制定,實施標準應用推廣“揭榜掛帥”計劃。
三是啟動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加速計劃,推行“財政首投+風險補償+成果共享”機制,培育百家具有國際認證能力的第三方中試服務平臺。 (作者:劉志彪 王兵)